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4249篇
科学研究   459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299篇
综合类   28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8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74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rigger warnings are posing serious threats to the ways that English educators can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f Aristotle – and Hillis-Miller years later – argue that literature must arouse and bring about catharsis, then proponents of trigger warnings are anaesthetising the power of words and watering down their ability to incite emotional responses and promote healing.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ponents of the trigger warning and reflective functioning – a psychoanalytic concept that emerged out of the British psychoanalytic school –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English students and English educators who support the use of trigger warnings may suffer from poor reflective functioning. Individuals with poor reflective functioning have difficulty coping with their emotions as well as practising mentalisation during times of acute stress, which can be triggered in response to arousing interactions with texts. Finally, the article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English educators might use empathy, intentional self-disclosure and vulnerability as a means for enhancing reflective functioning in students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journey more freely and courageously into controversial, charged, and dramatic literary moments.  相似文献   
22.
23.
Since at least the enactment of No Child Left Behind in 2002,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have served as the primary measures of public school effectiveness. Yet, such scores fail to measure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maximizing happiness. This exploratory analysis assesses nation level associations between test scores and happiness, controlling for a strong correlate of both, per-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Controlling for GDP,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st scores and happiness is greatly decreased, offering reason to question the sole use of test scores as measures of school success.  相似文献   
24.
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要尊重学生 ,在平等中发展个性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全面、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 ,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断超越自我 ;从做中学 ,在体验中发展个性 ;强化“人本意识” ,在主动中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25.
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必然选择是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参与。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交际、研究等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6.
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贝内特.雷默提出的"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音乐教育哲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审美音乐教育以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性特征为基础,在教育中以审美的方式注重对音乐的审美品质的感知与理解,并对其作出审美的回应,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但它本身固有的特征和缺陷也使其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7.
文化研究整合了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的“声音”。从文化研究视域审视教学设计,其重要目的在于跨越批判到行动。本文在追踪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和对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两大方面,对教学设计中的文化研究进行了概要分析,并以女性主义、审美经验论为例展开了相关阐释与论述。  相似文献   
28.
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既是高等教育学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命题。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研究伴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其价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彰显。但高等教育研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研究价值大不相同。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强国,既是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也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系统梳理中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历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引导我国高等教育从“经验办学”走向“科学办学”,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9.
邵珂硕  范衬衬 《成人教育》2019,39(11):11-15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对混合式教学质量低、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不完善、国外先进经验缺乏等问题进行探索。回归本真、展开顶层设计,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已成为解决上述存在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模式中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30.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既有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又有人的博学与深沉。它们并不矛盾地共存于黛玉身上,使黛玉成为世界学画廊中独特的那一个。黛玉性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还由于她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